学校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稳居“双一流”高校第一方阵前列,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立德树人,红色基因浸育一流英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寰宇+”(“iSPACE+X”)计划,全力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品格的领军领导人才,人才培养整体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开设协和医班、“李泽湘双创班”,持续打造人才培养特区。涌现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未来女科学家”获得者等优秀学生榜样。大学生足球队加冕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十一冠王”。学校理科类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优化育人资源多维提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万余人,设有本科专业73个,实现全面一流,其中国家一流专业48个。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含青年教学名师)65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7个。获批建设首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延河联盟”红色育人共同体。2023年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优秀教材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研究生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211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篇。
双创教育实践树立标杆。北理工学子在国内外创新创业赛事中连续夺冠夺杯,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两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捧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高荣誉“挑战杯”,两夺阿布扎比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获2023年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冠军。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建设单位。
矢志创新,科技立功诠释报国担当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坚持“锚定战略、前瞻布局、强化特色、创新超越”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针,持续实施“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的科研,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科研成果量质齐增,科技创新屡屡取得新突破。
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全面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能力发展建设,怀来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全面提速,打造了“中国复眼”等一批“国之重器”。牵头获批一体化探测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单体经费创历史新高。承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牵头建设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学校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60亿元以上,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稳居国内前列,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连续三年一等奖“不断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84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1项。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文科科研连年取得新突破;学校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跨越提升。6个典型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厚植沃土,队伍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学校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创新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6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其中40余名战略科学家,180余名领军人才,350余名青年人才,国家级创新团队41个,省部级教学名师近30人。连续三年年度新增国家级人才超过100人,其中自主培育占半数以上。2023年,3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新体系教师占比达50%。年度招收博士后首次突破300人,新增博士后流动站6个。连续四届院士增选“不断线”,四位高水平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一批教师获“首都劳动奖章”、工信杰出青年等荣誉,已形成群贤毕至、班行秀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
特色鲜明,学科发展绽放勃勃生机
学科建设释放新活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行业引领”,持续弘扬学科发展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6个工程博士类别。物理学新增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在2023年软科最好中国学科排名中,6个学科进入中国顶尖学科,18个学科进入中国一流学科。以珠峰高峰学科为主干,建设“6+7+2”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科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珠峰学科稳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2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平均位居全球第212位。
多元共赢,对外合作开创崭新格局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坚持与全球伙伴共融共赢,广泛深入联结世界,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6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建立机构合作关系,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蒙纳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设立各类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领导人才。来华留学从全国高校第一阵营脱颖而出,质量认证获评全国唯一A+等级,树立全国标杆。获批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机构。国际学生规模超过3400人,生源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
产学研合作实现全面跃升。学校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珠海校区建设加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雄安校区获批建设,重庆创新中心、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唐山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等校地合作机构一流成果频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联动省级政府、国家局、领军央企、一流院所,打造集校地、校企、校校为一体的创新联合体,服务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助力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提质升级。
抓实根本,党建引领谱写时代新篇
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六大体系,健全“六级联动”工作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压紧压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情况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多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2021年,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筑实一流大学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结“红色育人路”模式,培育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全国高校首个“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打造立德树人“北理工模式”。全面构筑“五核同蒂、五馆合一、五融并举”文化建设新格局,高水平建成国内首个“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建成北湖初心亭、功勋廊、思源榭、 延安石校门等文化景观。弘扬“三代人”大师文化,持续提升育人氛围品质。一流大学文化和宜学宜业生态建设提格增速,“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绿色高质、追求卓越”的校园文明生态沁润人心。获评首批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工信部部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和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双优”表彰。学校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提升,主流媒体报道连创新高。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当前,北理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稳居“双一流”高校第一方阵前列,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立德树人,红色基因浸育一流英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寰宇+”(“iSPACE+X”)计划,全力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品格的领军领导人才,人才培养整体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开设协和医班、“李泽湘双创班”,持续打造人才培养特区。涌现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未来女科学家”获得者等优秀学生榜样。大学生足球队加冕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十一冠王”。学校理科类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优化育人资源多维提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万余人,设有本科专业73个,实现全面一流,其中国家一流专业48个。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含青年教学名师)65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7个。获批建设首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延河联盟”红色育人共同体。2023年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优秀教材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研究生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211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篇。
双创教育实践树立标杆。北理工学子在国内外创新创业赛事中连续夺冠夺杯,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两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捧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高荣誉“挑战杯”,两夺阿布扎比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获2023年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冠军。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建设单位。
矢志创新,科技立功诠释报国担当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坚持“锚定战略、前瞻布局、强化特色、创新超越”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针,持续实施“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的科研,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科研成果量质齐增,科技创新屡屡取得新突破。
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全面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能力发展建设,怀来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全面提速,打造了“中国复眼”等一批“国之重器”。牵头获批一体化探测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单体经费创历史新高。承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牵头建设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学校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60亿元以上,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稳居国内前列,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连续三年一等奖“不断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84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1项。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文科科研连年取得新突破;学校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跨越提升。6个典型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厚植沃土,队伍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学校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创新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6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其中40余名战略科学家,180余名领军人才,350余名青年人才,国家级创新团队41个,省部级教学名师近30人。连续三年年度新增国家级人才超过100人,其中自主培育占半数以上。2023年,3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新体系教师占比达50%。年度招收博士后首次突破300人,新增博士后流动站6个。连续四届院士增选“不断线”,四位高水平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一批教师获“首都劳动奖章”、工信杰出青年等荣誉,已形成群贤毕至、班行秀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
特色鲜明,学科发展绽放勃勃生机
学科建设释放新活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行业引领”,持续弘扬学科发展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6个工程博士类别。物理学新增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在2023年软科最好中国学科排名中,6个学科进入中国顶尖学科,18个学科进入中国一流学科。以珠峰高峰学科为主干,建设“6+7+2”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科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珠峰学科稳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2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平均位居全球第212位。
多元共赢,对外合作开创崭新格局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坚持与全球伙伴共融共赢,广泛深入联结世界,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6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建立机构合作关系,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蒙纳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设立各类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领导人才。来华留学从全国高校第一阵营脱颖而出,质量认证获评全国唯一A+等级,树立全国标杆。获批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机构。国际学生规模超过3400人,生源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
产学研合作实现全面跃升。学校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珠海校区建设加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雄安校区获批建设,重庆创新中心、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唐山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等校地合作机构一流成果频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联动省级政府、国家局、领军央企、一流院所,打造集校地、校企、校校为一体的创新联合体,服务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助力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提质升级。
抓实根本,党建引领谱写时代新篇
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六大体系,健全“六级联动”工作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压紧压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情况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多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2021年,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筑实一流大学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结“红色育人路”模式,培育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全国高校首个“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打造立德树人“北理工模式”。全面构筑“五核同蒂、五馆合一、五融并举”文化建设新格局,高水平建成国内首个“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建成北湖初心亭、功勋廊、思源榭、 延安石校门等文化景观。弘扬“三代人”大师文化,持续提升育人氛围品质。一流大学文化和宜学宜业生态建设提格增速,“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绿色高质、追求卓越”的校园文明生态沁润人心。获评首批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工信部部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和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双优”表彰。学校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提升,主流媒体报道连创新高。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当前,北理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奖学金设置
序号奖学金名称年奖励人数年奖励金额(元)设置单位或个人
1
国家奖学金
180
144万
教育部、财政部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469
234.5万
教育部、财政部
3
国家助学奖学金
1969
590.7万
教育部、财政部
4
优秀学生奖学金
7000人左右
820万
北京理工大学
5
实验班奖学金
实验班学生
80万
北京理工大学
6
国防科技奖学金
不定
不定
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委
7
徐特立奖学金
32
34万
徐特立基金会
8
T-more创新学生奖
6
7万
T-more基金会
9
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5
3.5万
中国科学院
10
航天科工奖学金
15
10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11
华瑞世纪创新基金
不定
200万
北京华瑞世纪投资集团公司
12
曾宪梓优秀大学生奖学金
50
18万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
13
唐南军奖学金
120
60万
校友唐南军
14
唐南军助学金
110
40万
校友唐南军
15
金宝奖学金
8
1.6万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16
SMC奖学金
20
10万
北京SMC教育基金会
17
CASC公益奖学金
18
5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18
CASC助学金
190
50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19
国睿奖学金
8
4万
中国电科十四所
20
北方工业奖学金
20
16万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21
漫步者奖学金
10
6.5万
北京爱德发企业集团
22
航天长征奖学金
10
1万
航天部一院
23
IBM奖学金
6
2.8万
IBM公司
24
新华都奖学金
20
6万
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
25
华为奖学金
8
4.4万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6
纪惠、慧贤腾飞计划奖学金
20
4万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27
马士修奖学金
2
0.4万
马士修教授
28
万集科技助学金
16
4.8万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
晋江企业家助学金
22
11万
晋江企业家
30
爱心成就未来助学金
100
30万
北京市慈善协会
31
樟木头助学金
20
8万
东莞樟木头镇
32
华泰汽车助学金
2
1万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33
新长城助学金
不定
不定
中国扶贫基金会
34
博爱助学金
18
8.1万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35
恒大助奖金
50
15万
中国扶贫基金会
36
长安奖学金
不定
1.2万
长安汽车公司
37
法士特齿轮奖学金
103
20.2万
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38
同有飞骥奖学金
10
1.8万
北京同有飞骥科技有限公司
39
江麓奖学金
10
5.5万
湖南江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40
HORIBA ATS奖学金
12
5.5万
堀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41
同有飞骥助学金
4
1万
北京同有飞骥科技有限公司
42
重庆红宇奖学金
9
3.6万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43
润通丰华奖学金
10
3.6万
北京润通丰华科技有限公司
44
53871奖学金
10
4.4万
53871班校友
45
53871助学金
3
0.6万
53871班校友
46
柏百顺奖学金
50
8万
蔡伟清先生
47
AMS表面工程奖学金
32
5万
李志刚先生
48
LMS奖学金
10
5.5万
比利时LMS公司
49
中科院电子所奖学金
13
8.4万
中科院电子所
50
红宇奖学金
10
5万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51
何丕应奖学金
2
0.2万
何丕应奖学金基金会
52
长园奖学金
6
2万
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3
雅克阻燃奖励基金
17
5万
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4
敏通奖学金
5
1万
敏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55
英飞凌科技奖学金
12
3.9
英飞凌科技有限公司
56
奥润顺达奖学金
30
10万
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
57
84781奖学金
50
30万
重庆泰安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58
大洋电机奖学金
60
10万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59
中恒兴业科技创新奖助基金
不定
30万
秦亚良(我校校友、中恒兴业创始人)
60
“黑人牙膏”创新奖学金
5
3万
好来化工(中山)有限公司
61
刘敬镛、王贞贤奖学金
不定
14万
刘敬镛、王贞贤
62
西安应用光学奖学金
8
6.4万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困难生资助办法
长期以来,北京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为辅助渠道”完善的资助体系。学校每年为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近1500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近2200万元,发放勤工助学200万元,困难补助310万元,减免学费5万元,实现占学生总数23.5%的贫困生没有一人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助学目标。
学校坚持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关心人、帮助人,一直把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关心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针对存在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状况,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采取一系列帮困助困措施,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的建设,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努力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学校精心组织,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专门印刷了相关材料;精心组织贷款咨询会,合同签订会和还款确认会,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共为8914名学生申请了贷款,总金额达到17592.88万元,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满足率达到100%。学校积极开展具有理工大学传统特色的助学活动,每年开辟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热情接待每一名遇到困难的新生;每年寒假前开展“向学生送温暖”活动,为贫困学生发送回家往返路费和慰问品,十余年为7000多名学生送去了关怀和祝福。学校不断拓宽助学渠道,加大投入,规范评审,积极做好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工作。2011年,学校有180名学生获得每生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449名学生获得每生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1969名学生获得每生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2011年,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共计有3468人次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本科生覆盖率达到25.65%,总金额为1311.4万元。学校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了贷款学生信用档案,以受助学生为辐射,开展讲座、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诚信观念。学校积极探索帮困育人新模式,在助学工作中营造“育人”氛围,以自强社和学生服务大队为依托,鼓励他们自强不息,面对挑战,热心公益,完善自我,做生活的强者。
学校食堂
学校宿舍
学校的宿舍分布一般为四人间,宿舍床的尺寸一般为90x190cm,几乎每个宿舍楼每层都设有浴室,同时楼内提供洗衣机、自动售货机等生活服务设施,部分宿舍楼更有阅读区、休闲区和交流区等功能区域,每年会办理空调租赁,记得关注租赁通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