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99所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升格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1956年升格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6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教、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23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和2个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教职工179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28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7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6人,吉林省政府参事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2018年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15人,其中,本科生19648人,硕士研究生4673人,博士研究生637人,留学生57人。有在籍函授生10317人。现有72个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5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专业特色学院培育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3个吉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3个省级耕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4个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类实践教学基地499个。拥有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五类“金课”),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部教材获评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资助项目,7部教材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7部教材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28部教材获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近年来,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获批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深入推进以新农科建设为重点的“四新”建设,获批教育部“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成立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成功承办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打造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吉林模式”。近两届连续获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多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菌类作物优质高产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创制及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东北优势特色资源与健康食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经济菌物研究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秸秆综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等33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89个省级科研平台。“十四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1750项,科研经费达到7.92亿元。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我省省属高校获国家科技奖一等奖零的突破。获省部级奖励90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在Science、Microbiome、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225篇。主办专业学术期刊4种,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Scopus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农林类核心期刊;《家政学刊》为我国第一个家政学专业学术期刊。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60余家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国内布局建设了乡村振兴试验站、校地企研发中心、科技小院等一批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精准扶贫的“好田模式”、科技帮扶的“靖宇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180余亿元,荣获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学校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首家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吉林省乡村振兴学院,与吉林省总工会、长春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吉林省新农业工匠学院和长春乡村工匠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学校扶贫模式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大典型”。学校李玉院士荣获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意大利、赞比亚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98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是“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在莱索托合作举办莱索托国立大学农业科技孔子学院。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
学校占地1325.0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47.62公顷,教学、科研基地977.41公顷,校园建筑面积57.8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3.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87.84万册,电子图书141.69万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吉林省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7万余优秀学子。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4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基础上,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努力奋斗!
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升格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1956年升格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6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教、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23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和2个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现有教职工179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28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7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6人,吉林省政府参事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2018年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15人,其中,本科生19648人,硕士研究生4673人,博士研究生637人,留学生57人。有在籍函授生10317人。现有72个本科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5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专业特色学院培育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3个吉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3个省级耕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4个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类实践教学基地499个。拥有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五类“金课”),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部教材获评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资助项目,7部教材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7部教材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28部教材获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近年来,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获批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深入推进以新农科建设为重点的“四新”建设,获批教育部“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8项、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成立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成功承办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打造新农科建设协同育人“吉林模式”。近两届连续获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多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菌类作物优质高产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创制及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东北优势特色资源与健康食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经济菌物研究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秸秆综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等33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89个省级科研平台。“十四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1750项,科研经费达到7.92亿元。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我省省属高校获国家科技奖一等奖零的突破。获省部级奖励90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在Science、Microbiome、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225篇。主办专业学术期刊4种,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Scopus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农林类核心期刊;《家政学刊》为我国第一个家政学专业学术期刊。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60余家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国内布局建设了乡村振兴试验站、校地企研发中心、科技小院等一批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精准扶贫的“好田模式”、科技帮扶的“靖宇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180余亿元,荣获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学校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首家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吉林省乡村振兴学院,与吉林省总工会、长春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吉林省新农业工匠学院和长春乡村工匠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学校扶贫模式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大典型”。学校李玉院士荣获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意大利、赞比亚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98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是“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在莱索托合作举办莱索托国立大学农业科技孔子学院。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
学校占地1325.0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47.62公顷,教学、科研基地977.41公顷,校园建筑面积57.8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3.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87.84万册,电子图书141.69万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吉林省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7万余优秀学子。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4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基础上,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把学校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努力奋斗!
奖学金设置
困难生资助办法
学校食堂
学校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