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

    办学情况:本科 理工类 公办

    软科综合(333)、校友会综合(387)、QS世界(481)、US世界()、泰晤士()、人气()

    建校时间:1956年 、主管部门:吉林省 、占地面积:1200亩

    校区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5088号

    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11

    官方网址:https://zsxxw.jlju.edu.cn/https://www.jlju.edu.cn

    联系电话:0431-84566063 电子邮件:

  • 吉林建筑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5088号

    0431-84566063

  • 吉林建筑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5088号

    0431-84566063

  • 吉林建筑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5088号

    0431-84566063

  • 吉林建筑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5088号

    0431-84566063

  • 吉林建筑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5088号

    0431-84566063

  • 工业互联 聚惠狂欢
    八十多年制造业龙头企业,
    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战经验
  • 校企合作 高薪就业
    全国3000多所高校
    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向

高校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管理

企业招聘、实习、合作项目管理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为特色,理、工、管、法、艺、经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建筑类专门学校;1960年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更名为吉林建筑大学;2017年被确定为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24年学校获批吉林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A+”计划(2024—2026年)立项培育单位,全面开启了一流建筑类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校园建设】学校坐落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校东部有净月潭国家5A级森林公园,南部有新立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西部有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0.0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7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4.98万册,电子图书70.97万册。学校校园规划科学合理,功能齐全完备。学校不断完善人文环境、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充分满足学生成才需要。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208人,硕士研究生2172人,累计培养全日制来华留学生百余名。拥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土木工程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A类”学科;建筑学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B类”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A类”学科。学校环境/生态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校开设5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6个学科门类,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33人,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长白山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省级人才230余名。拥有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近年来,有百余名教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市劳动模范、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教育世家和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办学成效】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形成“尚德唯实、笃行筑成”人才培养理念和“栋梁”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特色鲜明、域内一流、同类领先的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吉林省文明校园”“吉林省文明单位”“全国厂务(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示范单位”“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学校”“吉林省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以建筑文化筑基、以“栋梁”精神铸魂,突出行业领域元素,凸显建筑文化标识,形成有“建筑感、工程味、土木情”鲜明辨识度的建大特色文化底蕴,以“栋梁”特色文化育人工程、“筑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锻造”教育教学保障工程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优质课程27门,省级重点教材7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其中《面向执业需求的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4个国家级、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项目,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专业”立项建设点,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3个“首批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8年度、2020年度—2023年度被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评为“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示范高校”,先后被吉林省发改委、人社厅、教育厅等部门确定为“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22年度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近三年,学校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24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60项,位于吉林省前列。

【育人成果】学校始终坚持扎根吉林办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累计为吉林省和国家其他地区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进入全国一线城市的比例与进入中建、中交、中铁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成为建筑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城乡基本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服务】学校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和高质量社会服务。学校在严寒地区绿色建筑、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建筑防灾减灾、城镇化建设规划、设施与不动产管理(FM)、建筑信息化协同设计(BIM)、历史建筑修复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学校拥有“松辽流域水环境”“寒地建筑综合节能”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科研平台,13个创新科技团队。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2022年,学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实现了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获各级政府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动围绕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建筑类高校学科特色优势,持续推动政校企协一体化联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学校先后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中交集团、中建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担当作为。

【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务实推进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研究。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建筑学、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举办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学校是“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首批发起单位,致力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乡建设和推动大学间跨国界文化交流合作。

【展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学校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突破、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奖学金设置

①.品学兼优的在校本专科生均有机会获得校长奖学金(10000元)、国家奖学金(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国家助学金(5000/3000/1000元)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4000元);②.学校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奖人数比例为学生数的35%,奖学金分为三个标准,一等奖学金1500元/年,二等奖学金1000元/年,三等奖学金500元/年、进步奖学金500元/年;③.学校开通“绿色通道”,保证经济困难新生入学.④.协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申请高校国家助学贷款。
 

困难生资助办法

学校设有国家困难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省奖学金以及优秀奖学金等。学校每年评定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定困难学生名单,作为各项资助工作的依据。
 

学校食堂

 

学校宿舍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