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

    办学情况: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软科综合(111)、校友会综合(128)、QS世界(839)、US世界()、泰晤士(66)、人气()

    建校时间:1909年 、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 、占地面积:2195亩

    校区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南路1号

    重点学科:2 、博士点:10 、硕士点:24

    官方网址:https://bkzs.dlmu.edu.cnhttps://www.dlmu.edu.cn/

    联系电话:0411-84727233 电子邮件:bkzs@dlmu.edu.cn

  • 大连海事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南路1号

    0411-84727233

  • 大连海事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南路1号

    0411-84727233

  • 大连海事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南路1号

    0411-84727233

  • 大连海事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南路1号

    0411-84727233

  • 大连海事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南路1号

    0411-84727233

  • 工业互联 聚惠狂欢
    八十多年制造业龙头企业,
    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战经验
  • 校企合作 高薪就业
    全国3000多所高校
    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向

高校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管理

企业招聘、实习、合作项目管理

学校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唯一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因海而生,其发展历史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建设发展成就的缩影。学校肇始于1909年设立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为“挽救航权、振兴国运”而萌发初创。学校凭海而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尽坎坷,几度停办、数次更名,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2月,由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同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时为新中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半军事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国家航运事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特色办学,强化内涵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均跃居世界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向海图强,进入新时代,锚定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建设目标,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海大篇章。

大连海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8大门类,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956人、研究生8129人、外国留学生等其他学生7538人;专任教师168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2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0人,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学校设立54个本科专业,80%直接服务于海事产业链。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7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等4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占地面积146.31万平方米,建有160栋楼宇,总建筑面积94.57万平方米;2座图书馆藏书251.3万册、电子图书230万余册,设有满足多种需求的学习研讨空间;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以及1艘融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身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向海,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创造了中国航运业的若干“第一”,如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陈干青、迈出“国人引水第一步”马家骏、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新中国第一位中美航线远洋船长贝汉廷、第一位远洋女轮机长王亚夫、新中国第一个船长出身的交通部部长钱永昌、中国第一部《海商法》牵头制定者司玉琢、中国深潜船第一批女潜航员赵晟娅……目前近20万名毕业生遍布全球,不仅是国家航运事业的主力军,还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界精英和社会栋梁。学校拥有19个国家一流专业、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2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向海,坚定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地方发展需求。聚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氢能船舶、载运装备、智能港口、深海装备等领域牵头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0项。聚力打造涉海领域国家高端智库,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智力支撑,咨政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75篇。先后与部海事局、救助打捞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中交建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自然科学类),省级人文社科基地7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9个。获国家及省级科技三大奖80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学校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向海,坚定繁荣航海文化。将“党办大学让党放心、行业大学不负行业”作为价值追求,依托专用教学实习船“育鲲”轮、“育鹏”轮,先后出访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和学术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拥有我国首个“航海教育博物馆”,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牵头编篆《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中国水运史》《中国船员史》等多部重要交通史籍;《航海摇篮》《海事学府》《凌风远航》《筑梦蔚蓝》等一批航海文化原创精品深入人心。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最美校园等。

学校坚持开放发展向海,坚定参与多元合作和全球海事治理。与46个国家和地区176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年在斯里兰卡建立海外校区并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首次走出国门;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合办“休斯顿国际学院”,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海事管理(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举办“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典范。深度参与国际海事事务,是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2025-2027年度主席单位;近两年来派员出席国际海事组织会议76人次,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主谈代表和咨询专家参与国际事务,完成IMO提案140余份,其中,在海运温室气体减排与船舶营运能效领域的提案占我国提案的90%以上,代表我国首次承担IMO示范课程开发,实现“中国方案”从参与到引领的转变。连续两任IMO秘书长为学校名誉博士,前秘书长林基泽盛赞学校“作为全球卓越的海事教育中心所取得成绩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杰出海事教育的典范”。

赓续前行强国路,奋楫扬帆新篇章。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海大姓海,扎根中国大地,办出海事特色,致力于引领海事教育,推动交通发展,朝着建成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扎实迈进,以海事教育之力厚植人民满意之本,以海事教育之强夯实交通强国之基。

海大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海大传统: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

海大精神:坚定、严谨、勤奋、开拓;

海大人学习观:为真理格物致知、为至善修己达人、为家国立心立命、为海事善作善成。
 

奖学金设置

1.高额、高比例的奖学型奖学金: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专项奖学金(1000元-20000元/人)、航海类专业奖学金(1000元-2000元/人)、陆上专业优秀学生奖学金(1000元-3000元/人)和单项奖学金(100元-1000元/人)。每年奖学型奖学金的覆盖面超过参评学生的30%。2.全国首创的“情商奖学金”:2007年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 “情商奖学金”。从精神文明、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自励自强、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军政素质等七个方面对情商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获得情商奖学金奖励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成为海大学生应聘社会工作的“特色名片”。3.备受瞩目的“校长奖学金”:每年一度的“校十佳大学生暨校长奖学金”评选是备受全校师生瞩目的盛大学生活动,这一奖项也是学校最高学生荣誉。经过各学院推选、全校学生代表投票、教师代表终选并经校长审定,最终确定获奖者。校长奖学金10000元/人,获奖学生从评定之日起至本科毕业前,参加境外短期交流、校际交换和联合培养等项目可额外获得20000元人民币的资助,并可随校船出访。
 

困难生资助办法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全面启动了“资学、励志、助困、助心”的资助体系管理模式。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依托学院资助工作专业队伍和资助服务联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家教服务中心等学生社团,建立起“奖贷勤助补为主体、两大基金为支撑、学生医疗保险为保障、励志发展和暖心工程为护翼”的全方位发展型资助体系,紧紧围绕“尚德、励志、感恩、济世”的育人主线,深入开展资助育人工程。一、奖助学金设置1.高额、高比例的奖学型奖学金: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专项奖学金(1000元-20000元/人)、航海类专业奖学金(1000元-2000元/人)、陆上专业优秀学生奖学金(1000元-3000元/人)和单项奖学金(100元-1000元/人)。每年奖学型奖学金的覆盖面超过参评学生的30%。2.全国首创的“情商奖学金”:2007年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 “情商奖学金”。从精神文明、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自励自强、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军政素质等七个方面对情商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获得情商奖学金奖励的学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成为海大学生应聘社会工作的“特色名片”。3.备受瞩目的“校长奖学金”:每年一度的“校十佳大学生暨校长奖学金”评选是备受全校师生瞩目的盛大学生活动,这一奖项也是学校最高学生荣誉。经过各学院推选、全校学生代表投票、教师代表终选并经校长审定,最终确定获奖者。校长奖学金10000元/人,获奖学生从评定之日起至本科毕业前,参加境外短期交流、校际交换和联合培养等项目可额外获得20000元人民币的资助,并可随校船出访。4.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国家助学金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设立的专项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大缓解了学生经济困难的局面。二、贷款和代偿服务1999年学校开始开展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效改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承担学费、生活费的困境。1.助学贷款服务:学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顺利申请贷款,缓解经济压力。2.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服务: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后中西部地区县级以下基层单位或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其学费或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申请其中一项。每年代偿学费总额或贷款总额的1/3,三年代偿完毕,实现毕业生在校期间免费学习。三、校内外勤工助学服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家教服务中心通过联系学校各二级单位,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积极为学校学生争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和家教服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个人劳动获得生活补贴,培养了学生坚强独立、敬业爱岗的精神。学校每年投入勤工助学经费300万,设立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上千个,鼓励中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四、多种困难补助和医疗保险服务学校每年定期发放学生御寒补助,资助来自长江以南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购买御寒衣物,使其尽快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环境,安心学习。每年寒假返乡期间,学校根据学生家庭所在省份,特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返乡的路途补助,确保学生及时购买车票,顺利回乡与家人团聚。同时,当在校学生出现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应急措施能有效保障学生及时住院治疗,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五、两大基金1.“博联基金”:由学校校友李乐民出资设立,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凭入学通知书到校报到后即可申请博联基金的资助,解决入学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等,让学生安心入学。最高申请金额达1.5万元。2.“校友爱心基金”:由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及校友发起设立,倡导“今天受助、明天助人”的理念传递爱心,用于扶贫帮困、救急解难,鼓励受助人自立自强,在其有经济能力时积极回馈基金。享受国家低保待遇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本科学生、突发特殊困难(系本人因重大事故或身患重症,如交通事故造成本人重伤或严重致残,或本人确诊患有恶性重症等)的学生均可申请。资助额度为1千元到1万元不等。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暖心服务学校坚持将人文关怀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生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绿色通道”为新生入学提供缓交学费快速报到服务,“爱心超市”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免费发放生活日用品和学习工具,寒暑假期间指导员组队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实际状况并设法提供相应帮助,通过素质拓展、学业援助、节日活动、畅谈讨论、就业援助等形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七、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注重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演讲比赛、优秀学生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励志讲坛、游学实践、诚信教育月、资助政策宣传月、素质培养训练营、企业实习项目、国内游学实践活动、海外游学项目等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鼓励全校学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感恩思源,反哺社会。
 

学校食堂

大连海事大学后勤(集团)公司饮食服务中心,成立于1998年,全面负责学校各餐厅的经营和管理工作。目前饮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的餐厅共计9个,东山校区:第一餐厅、第二餐厅;西山校区:心海餐厅、第四(清真)餐厅、海香阁餐厅、西山培训餐厅;新区:第五餐厅、中心食堂;另有海缘速食亭——凌南亭和牡丹亭。
 

学校宿舍

学校现有学生公寓38栋:包括瀚海学生公寓区、英华学生公寓区、海华学生公寓区、文华学生公寓区。其中,海华学生公寓区主要供航海类专业本科学生居住,其他公寓区主要供非航海类专业本科学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居住。
学生公寓环境优雅、设施齐全,为标准化四人间。室内配有电脑桌、衣柜、书架、阶梯鞋柜、储物箱及床铺,阳台统一装有晾衣架,便于学生晾晒衣物。公寓每层设有公共洗漱间、洗手间;配备全自动自助式洗衣机和热水供应机,学生日常生活便捷;装有有线网络端口和无线信号增强器,网络连接快速高效。公寓每天有专人清理卫生,楼内环境干净整洁。
此外,海大部分公寓阳台可以远眺大海,被校友调侃为“海景房”,住宿体验与众不同。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