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术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58年升格为沈阳机电学院,1985年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2019年在“双一流”建设中被列为全省冲击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始终与辽宁老工业基地血脉相依,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同向同行,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建设者、见证者。
学校由位于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阳市的辽阳分校组成,占地面积151.18万平方米(约合2268亩),建筑面积77.53万平方米,办学主体中央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设有2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2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普通本科生22738人,硕士研究生6808人,博士研究生813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电机与电器学科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学科是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6个。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54人,其中正高职304人、副高职48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9人。学校聘任校内外博士生导师233人、硕士生导师1217人。师资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各类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43人。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
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教考分离,提高育人质量,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学校被誉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加快卓越研究生教育,入选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成立辽宁首家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优化育人资源,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5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慕课21门,上线教育部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9门,入选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课程2门;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精品教材2部;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批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9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6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139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22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9所)、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摘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永磁电机)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9个,沈阳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16个,特种电机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3个。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诞生了4项中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分别是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学校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发展战略,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9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等5个校企联盟,创办了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蓝金环保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中国制造2025(沈阳)研究院、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引导科技人员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到国家战略和辽宁振兴关键领域,签订“五技”合同1520项,合同额达8亿多元。
立德树人成效明显。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健全“十大育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引领,打造思政工作品牌,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获辽宁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单位。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获批辽宁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人、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及提名和入围奖3人次,1个辅导员工作室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4次获得辽宁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发挥网络思政育人作用,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1人获评全国优秀易班指导教师,1人获评全国优秀易班辅导员,2门课程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课程建设项目暨百门精品培训课程,蝉联全国高校网络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获评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平台,目前已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90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成功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观察员院校。从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2003年获批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21年获批与英国德比大学合作举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矢志科教报国,投身辽沈振兴,为建成国内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由位于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阳市的辽阳分校组成,占地面积151.18万平方米(约合2268亩),建筑面积77.53万平方米,办学主体中央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设有2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2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普通本科生22738人,硕士研究生6808人,博士研究生813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电机与电器学科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学科是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6个。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54人,其中正高职304人、副高职48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9人。学校聘任校内外博士生导师233人、硕士生导师1217人。师资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各类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43人。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
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教考分离,提高育人质量,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学校被誉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加快卓越研究生教育,入选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成立辽宁首家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优化育人资源,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5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慕课21门,上线教育部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9门,入选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课程2门;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精品教材2部;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批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9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6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139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22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9所)、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摘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永磁电机)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9个,沈阳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16个,特种电机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3个。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诞生了4项中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分别是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学校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发展战略,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96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等5个校企联盟,创办了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蓝金环保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中国制造2025(沈阳)研究院、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引导科技人员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到国家战略和辽宁振兴关键领域,签订“五技”合同1520项,合同额达8亿多元。
立德树人成效明显。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健全“十大育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引领,打造思政工作品牌,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获辽宁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单位。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获批辽宁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人、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及提名和入围奖3人次,1个辅导员工作室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4次获得辽宁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发挥网络思政育人作用,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1人获评全国优秀易班指导教师,1人获评全国优秀易班辅导员,2门课程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课程建设项目暨百门精品培训课程,蝉联全国高校网络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获评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平台,目前已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90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成功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为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观察员院校。从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2003年获批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21年获批与英国德比大学合作举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矢志科教报国,投身辽沈振兴,为建成国内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奖学金设置
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辽宁省政府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学校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分为校长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四种:
①校长奖学金: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生每年10000元;
②综合奖学金: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分为特等奖学金2000元/年、一等奖学金1500元/年、二等奖学金800元/年、三等奖学金500元/年等四个等级;
③单项奖学金:奖励在某一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奖学金、道德楷模(标兵)奖学金、志愿服务(标兵)奖学金、社会实践(标兵)奖学金、自立自强(标兵)奖学金、文体活动(标兵)奖学金、突出进步奖学金等奖项。其中,非标兵类奖学金100-300元/年,标兵类奖学金分为500元、1000元、2000元等三个等级。
④社会奖学金:由热心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设立的奖学金,分为企业奖学金、校企合作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社会捐助奖学金等非完全校内评选奖学金。具体的等级和金额由资助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与学校共同决定。
困难生资助办法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分两个等级,一等助学金每人4400元/年,二等助学金每人2750元/年。
生源地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向国家开发银行或其它承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具体政策到户口所在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咨询。
勤工助学及困难补助:
①勤工助学: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基金,每年召开一次“招聘会”,学生竞聘上岗,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岗,通过劳动取得勤工助学补贴,缓解经济困难问题。
②困难补助: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学校还争取社会上的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学费减免及绿色通道:
①学费减免:按照学校相关政策,对孤儿大学生、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等实行学费、住宿费减免;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在校生、毕业生执行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费减免。
②绿色通道: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可先入学,然后根据调查、了解、核实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资助措施,保障每一位困难新生能够顺利入学。
学校食堂
学校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