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特色,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备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建有深圳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为拓宽社会资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2023年11月,雄安校区开工建设,开启学校一校多区协调发展新征程。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自动化与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系统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20个学院。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5次排名世界第一;15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23个学科入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8个学科进入ESI前1%,工程学保持ESI前1‰。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233人,其中专任教师203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47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各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教师7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博士生3143人、硕士生10524人、本科生17253人,成人学生2350人,来华留学生全年累计1495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获评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获评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获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101”计划试点高校,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有4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3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个。学校实施“高原”“高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詹天佑学院开展“1+2+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学科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及优势学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施产学联合培养“知行”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急需,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近70%,学校首批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3年获全国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3项,北京市冠军40项、亚军32项、季军45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川藏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5个,其中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学校是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定期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论坛”“交大大讲堂”“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7.6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1791.2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52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巴西坎皮纳斯建有孔子学院;发起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加入国际铁路联盟、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作用,与交通、信息、能源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近400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董事单位达88家;海内外校友组织61家;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特色,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备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建有深圳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为拓宽社会资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2023年11月,雄安校区开工建设,开启学校一校多区协调发展新征程。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自动化与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系统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20个学院。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5次排名世界第一;15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23个学科入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8个学科进入ESI前1%,工程学保持ESI前1‰。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233人,其中专任教师203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47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各类国家人才计划入选教师7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博士生3143人、硕士生10524人、本科生17253人,成人学生2350人,来华留学生全年累计1495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获评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获评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获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101”计划试点高校,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有4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3个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个。学校实施“高原”“高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詹天佑学院开展“1+2+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学科科学研究拔尖人才及优势学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施产学联合培养“知行”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急需,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近70%,学校首批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3年获全国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3项,北京市冠军40项、亚军32项、季军45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川藏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5个,其中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学校是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定期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论坛”“交大大讲堂”“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7.6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1791.2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52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巴西坎皮纳斯建有孔子学院;发起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加入国际铁路联盟、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作用,与交通、信息、能源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近400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董事单位达88家;海内外校友组织61家;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奖学金设置
学校设有知行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70余项。在参评的12415名本科生中共有7578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占参评人数的61.04%,个人奖励总金额1107.27万元,其中1025人次分别获得国家奖学金等68项专项奖学金。共有265个集体被授予荣誉称号,385个宿舍获评宿舍文明奖学金,集体奖励总金额106.45万元。奖学金名称奖学金额度名额申请条件知行奖学金(本科生)20000元/人·年10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获得本学年国家奖学金,且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其他特殊贡献的在校学生知行奖学金(本科生)提名奖10000元/人·年10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获得本学年国家奖学金,且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其他特殊贡献的在校学生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144学习成绩排名位于前10%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481学习成绩专业排名前50%、没有不及格科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茅以升奖学金3000元/人·年4铁道、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学生,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詹天佑奖学金3000元/人·年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电信、运输学院学生智瑾专项奖学金10000元/人·年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土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智瑾奖学金5000元/人·年20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钱仲侯奖学金5000元/人·年3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经管、运输学院学生北京公交人才奖学金5000元/人·年6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电信、运输学院学生波易达奖学金6000元/人·年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物理工程学院学生华为奖学金8000元/人·年3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杨爱芬奖学金5000元/人·年2学习成绩居专业前30%,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经管学院学生竞业达奖学金6000元/人·年10学习成绩居专业前40%,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计算机学院学生神州高铁奖学金5000元/人·年12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机电学院学生东方毅奖学金最高3000元/人·年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法学院学生中国港湾奖学金最高6000元/人·年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土建学院学生交控科技奖学金4000元/人·年8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电信学院学生照坤奖学金最高10000元/人·年14学习成绩排名专业前60%巴州永辉奖学金5000元/人·年10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软件学院学生法学校友奖学金2000元/人·年3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居专业前80%,法学院学生交大益路行奖学金6000元/人·年3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语传学院学生仁德奖学金最高8000元/人·年2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机电学院学生微诺时代奖学金5000元/人·年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软件学院学生交达奖学金5000元/人·年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专业排名在前40%,土建学院学生钟茂钧奖学金5000元/人·年20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电信、计算机、詹天佑学院学生信科久久学长奖学金6000元/人·年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数统学院学生尖峰奖学金5000元/人·年8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计算机学院学生中岩大地奖学金5000元/人·年10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土建学院学生轨道车辆奖学金5000元/人·年15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机电学院学生张晓群奖学金5000元/人·年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经管学院学生校友励学金5000元/人·年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纳米科技探索奖学金8000元/人·年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物理工程学院学生芳雯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4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电气学院学生赢之教育奖学金4000元/人·年2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法学院学生智洋奖学金5000元/人·年8获得本学年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电气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奖学金3000元/人·年20参与本科生科研导师计划且获得免试攻读校内研究生资格的毕业班学生
困难生资助办法
助学金是国家、学校和社会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设立的无偿助学基金。学校现有各类助学金20余种,每年发放助学金总额1100余万元,已经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对于参加助学金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困难等级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可分别对应获得原则上不低于4300元/年、3300元/年和2300元/年的助学金资助。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也将根据本年度助学金的资金总量,酌情对困难学生上浮资助标准,同时面向困难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专项设定自强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勤工助学)、民族生学业奖学金。我校助学金和奖学金可以兼得。助学金名称资助额度名额捐赠设立单位国家助学金原则上一二三等分别对应4300、3300、2300元。2022年,学校对全体困难学生均上浮资助标准至4800、3700、2600元。3000左右教育部学校助学金设置诸多等级,按资助标准补齐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助学金若干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公交人才助学金3000元6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春华助学金3000元10翟曙春中国海油大学生助学基金5000元15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新长城·孟丽红助学金3000元40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新长城·ABB助学金4000元20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天平助学金5000元8陈鸿远钱仲侯助学金3000元10钱仲侯(我校知名教授)丸和运输机关助学金3000元15株式会社丸和运输机关阳光助学计划助学金6000元51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美辰教育助学金4000元8营口京华鸿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仁德教育基金10000元6机械系90届校友张仁增北美校友助学金1000美金,连续资助4年3北美校友会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可通过当地教育或资助部门与指定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手续,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一种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可通过学校与合作银行统一办理。依据国家政策,本专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贷款应优先用于支付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可用于日常生活费。学生正常在校学习期间不用支付任何利息,继续攻读学位深造可申请享受财政继续贴息,还款年限最长为毕业后15年,毕业后5年内为偿还本金宽限期(可只偿还利息),贷款本息须在还款期限内全部还清。
学校食堂
共11个餐厅:学二餐厅,学三餐厅,清真餐厅,西式快餐厅,学四餐厅,学四风味餐厅,留园餐厅,教工餐厅,学一餐厅,东快餐厅,明湖餐厅。
学二餐厅:地点:学活一层,特色:基本伙餐厅,大众口味
学三餐厅:地点:学活二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清真餐厅:地点:学活三层
西式快餐厅:地点:学活一层西北侧,特色:西式美食,炸鸡、汉堡等
学四餐厅:地点:嘉园东侧,特色:基本伙餐厅,大众口味
学四风味餐厅:地点:学生四食堂二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留园餐厅:地点:学四北侧,特色:中午时段仅面向教职工开放
教工餐厅:地点:留园北侧,特色:教职工就餐餐厅
学一餐厅:地点:明湖一层,特色:基本伙餐厅,大众口味
东快餐厅:地点:明湖二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明湖餐厅:地点:明湖三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学二餐厅:地点:学活一层,特色:基本伙餐厅,大众口味
学三餐厅:地点:学活二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清真餐厅:地点:学活三层
西式快餐厅:地点:学活一层西北侧,特色:西式美食,炸鸡、汉堡等
学四餐厅:地点:嘉园东侧,特色:基本伙餐厅,大众口味
学四风味餐厅:地点:学生四食堂二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留园餐厅:地点:学四北侧,特色:中午时段仅面向教职工开放
教工餐厅:地点:留园北侧,特色:教职工就餐餐厅
学一餐厅:地点:明湖一层,特色:基本伙餐厅,大众口味
东快餐厅:地点:明湖二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明湖餐厅:地点:明湖三层,特色:各地风味美食
学校宿舍
所有学生宿舍内无线网全覆盖。所有学生宿舍内均配有空调。宿舍空调为租赁模式,即以宿舍为单位,由同宿舍学生达成一致后与空调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学校行使监督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