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

    办学情况:本科 财经类 公办

    软科综合(566)、校友会综合(306)、QS世界(40)、US世界()、泰晤士()、人气()

    建校时间:1952年 、主管部门:甘肃省 、占地面积:1700亩

    校区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重点学科: 、博士点:1 、硕士点:8

    官方网址:https://zjc.lzufe.edu.cn/zsw/index.htmhttps://www.lzufe.edu.cn

    联系电话:0931-5259988 电子邮件:

  • 兰州财经大学

    本科 财经类 公办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0931-5259988

  • 兰州财经大学

    本科 财经类 公办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0931-5259988

  • 兰州财经大学

    本科 财经类 公办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0931-5259988

  • 兰州财经大学

    本科 财经类 公办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0931-5259988

  • 兰州财经大学

    本科 财经类 公办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0931-5259988

  • 工业互联 聚惠狂欢
    八十多年制造业龙头企业,
    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战经验
  • 校企合作 高薪就业
    全国3000多所高校
    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向

高校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管理

企业招聘、实习、合作项目管理

学校简介

兰州财经大学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类院校,是黄河流域上游唯一一所具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财经大学。学校起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甘肃职工财经学院并入兰州商学院;2002年,甘肃冶金工业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2004年,甘肃省计划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设立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123.6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0.8万册、电子资源888.2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5万人,其中,本科生近2.2万人,博硕士研究生3300余人,继续教育学员8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469人,其中专任教师1125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4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06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青年英才、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7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5个。

学校以发展“新财经”为导向,形成了以统计学为引领,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以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为主体,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设计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法律、农业、公共管理、数字经济、社会工作、国际中文教育、翻译、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美术与书法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骨干高层次人才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博修商道”的校训,弘扬“求实创新、开放包容”的校风、“厚德敬业、博学尚真”的教风、“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设有6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有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66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57个。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金融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建校70余年来,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6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实践教育中心)、体育教学部等20个教学单位。有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甘肃省第一批新型高端智库1个、“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智库1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第三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甘肃高校产业研究院2个。

学校紧密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部署,加强智力支撑和协同创新,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1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著作教材120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2项,其中,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5项,首届国家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依托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和学科科研融合团队,与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省商务厅、省科技厅、定西市人民政府、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或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咨政报告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13项、提案类15项、内参采纳类88项,多项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得到转化运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被教育部增列为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口支援高校。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等国家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开设全日制“1+2+1”项目中俄大学实验班。成立“中亚商学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新加坡丝路孔子学院”,积极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平台。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精品建设,着力实施强教学、强科研、强人才、强学科、强就业等计划,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甘肃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主发展动力、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优势,持续打造“青”字号为党育人品牌项目,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活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三年来,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713项、省部级奖励1322项,获得省级以上团学类表彰奖励1000余项。学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七十余载春华秋实。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拓展高水平开放办学格局,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加快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奖学金设置

第三十条 奖学金 本科生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学年。 (二)学校奖学金1.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我校特别优秀的本科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一等每生每年2000元,二等每生每年1500元,三等每生每年1000元。2.单项奖学金:奖励在思想引领、专业学习、文明风尚、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劳动素养、体育竞技、自立自强、参军报国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本科生,其中参军报国奖学金每生5000元,其余单项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元。第三十一条 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及勤工助学1.国家助学金:资助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含预科生,不含退役士兵学生)。其中一等每生每年4500元,二等每生每年3300元,三等每生每年2000元。在校退役士兵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3300元。2.社会助学金:企事业单位(个人)及社会慈善机构等设立的助学金。3.临时困难补助:为一次性资助,一等资助3000元;二等资助2000元;三等资助1000元。4.勤工助学:学生为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标准为12元/小时,原则上每月不超过40小时。第三十二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是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 第三十三条 “绿色通道”制度  新生入校期间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及相关证件材料复印件,可申请缓交学费并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困难生资助办法

贫困生资助项目 国家助学金:一等4000元/人·学年、二等3000元/人·学年。学校设有东方富海优秀大学生奖助学金和企事业单位(个人)、社会慈善机构等资助的各类助学金。除以上资助项目外,学校还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支持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以地方政府牵头,国家开发银行经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已全面开展,各省区均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用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部分生活费。  “绿色通道”制度 新生入校期间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乡镇、街道一级的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可申请缓交学费并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学校食堂

学校有大型食堂2个、民族餐厅1个(可同时容纳近万人就餐),风味兼顾全国各地口味。
 

学校宿舍

和平校区住宿费:900元/人·学年;段家滩校区住宿费:700元/人·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