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国家“双一流”重点培育高校,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202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绿色学校”、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9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现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2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程管理、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应用统计、翻译、国际中文教育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教、交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6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教授、副教授8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400余人。其中,35人次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61人次获省级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7人。学校还有一支由4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7人。
“十三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86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62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已逾24.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84项,授权专利3646余项。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断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与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及孟加拉等国家高校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用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学校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高校,也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四所创始院校之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开展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高校开展多层次师生交流项目42个。已招收和培养了来自32个国家的本硕博学历生及短期进修国际学生400余人。
六十余年来,在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紧密结合,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牢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事业和应急管理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是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国家“双一流”重点培育高校,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2022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绿色学校”、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9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现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2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程管理、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应用统计、翻译、国际中文教育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教、交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6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教授、副教授8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400余人。其中,35人次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61人次获省级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7人。学校还有一支由4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7人。
“十三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86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62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已逾24.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84项,授权专利3646余项。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断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与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及孟加拉等国家高校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用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学校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高校,也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四所创始院校之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开展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高校开展多层次师生交流项目42个。已招收和培养了来自32个国家的本硕博学历生及短期进修国际学生400余人。
六十余年来,在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紧密结合,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牢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事业和应急管理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奖学金设置
学校设有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本科生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共计26项,每年奖励额度超过800万,覆盖学生数占全校学生的24.5%,优秀新生奖学金最高额度20000元/人。通过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校外机构资助、特困生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最高资助额度3500元/年,每年资助额度近3000万。 优秀新生奖学金 奖项设置 奖励额度 科类 评选条件 一等奖 20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85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60分(含)以上 二等奖 12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70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50分(含)以上 三等奖 8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60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40分(含)以上 优秀奖 4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45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30分(含)以上
困难生资助办法
1.济困助学措施
校友助困基金:学校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资助10名,奖学金金额2000元。
勤工助学:学校为经济特困学生提供部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适当的报酬。
学校执行国家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评定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自强助学金、国家助学金。
2.学校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协助贫困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积极联系银行,为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学校食堂
学校宿舍
标准公寓化管理,六人间,住宿费:1000元/人/年(带暖气)食堂一角,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