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

    办学情况: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软科综合(68)、校友会综合(55)、QS世界(701-710)、US世界(337)、泰晤士(303)、人气()

    建校时间:1958年 、主管部门:教育部 、占地面积:3000亩

    校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重点学科:3 、博士点:8 、硕士点:22

    官方网址:https://goto.buct.edu.cn/https://www.buct.edu.cn/

    联系电话:010-64435706 电子邮件:zsb@mail.buct.edu.cn

  • 北京化工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010-64435706

  • 北京化工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010-64435706

  • 北京化工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010-64435706

  • 北京化工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010-64435706

  • 北京化工大学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211工程 双一流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010-64435706

  • 工业互联 聚惠狂欢
    八十多年制造业龙头企业,
    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战经验
  • 校企合作 高薪就业
    全国3000多所高校
    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向

高校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管理

企业招聘、实习、合作项目管理

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经过66年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18个院(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9800余人(其中博士17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700余人,学历留学生36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3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8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2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9月,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0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 排名前1‰。“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6个本科专业(含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4项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2亿元,“十四五”时期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2001年以来,学校有33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获批化工领域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

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聚焦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等动力源地区,布局建设区域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新型外设科研机构,持续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走深走实。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14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3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首次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开展校院两级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构建“一主三辅两补充”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课程入选“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名单,25位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入选“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北京市推荐名单。

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深入实施“育人为先”“人才强校”“全球发展”“交叉突破”四大战略,持续打造更加卓越的“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推动学校成为在国际上有更大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北化新的更大贡献。
 

奖学金设置

奖助体系本科生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一览表类别项目数金额(元/年/人)人数奖学金国家奖学金18000占在校生人数的1%国家励志奖学金15000占在校生人数的3%社会资助奖学金69800-20000按企业要求评选校设奖学金3300-2000占在校生人数的44%助学金国家助学金12000-4000占在校生人数的19%社会助学金13500-10000按捐赠企业或个人意愿评选助学贷款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1最高16000应贷尽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最高16000应贷尽贷校内无息借款11500-2000不超过在校生人数的1.5% 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相关资助政策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学校为学生提供“奖、贷、助、勤、减、补”六位一体联动经济资助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教育引导和能力帮扶,努力实现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平等的成才机会”的目标。一、奖学金奖学金是我校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校共设有国家级奖学金、社会资助奖学金、人民奖学金、素质拓展竞赛奖、双培生奖学金等本科生奖学金共计74项,年奖励总金额1000余万元。二、助学金助学金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无偿资助。我校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每年近300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受助金额960余万元;学校共设立社会助学金13项,年资助总金额160余万元。三、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生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的一种贷款形式。我校助学贷款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内无息借款。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通过申请“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入学并获得助航基金、伙食补贴、爱心教材、生活学习用品、床上用品、通讯礼包等十余项爱心资助项目。四、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量有偿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来获取合法的劳动报酬。学校每学年设立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近2000个,招聘岗位学生超过4000人次,发放工资570余万元。
 

困难生资助办法

北京化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办法(2020年7月16日第20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9〕19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学生为我校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在校正式注册并参加正常学习的本科生(含第二学士学位和预科生)以及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第三条 我校实行以助学贷款为基本帮困渠道,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重要手段,奖学金为激励方式,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途径的“奖、助、贷、勤、减、补”多元化资助政策。第四条 学校设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基金会、财务处、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和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领导、监督全校学生“奖、助、贷、勤、减、补”等各项经济型资助工作及资助育人相关工作,审议决策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兼任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学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归口负责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第二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第五条 学校通过如下程序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式两份,一份学院留存,一份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在学校资助网站进行信息填报。(二)学生所在班级根据该生家庭状况、日常生活水平和其他表现通过民主评议进行初步认定。(三)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所在班级初步认定结果进行初审。(四)学院对初步确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核后,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汇总审核、集中公示及备案。第六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每学年进行一次,每学年第三学期完成在校生认定工作,每学年秋季学期完成新生认定工作。认定结果分为一般困难和特别困难两档。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定期对认定结果进行抽查复核。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第三章资助办法第七条 学校建立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含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及各类困难补助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简称“奖、助、贷、勤、减、补”体系。经学校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资助:(一)奖学金学校通过设立专门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奖学金,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鼓励学生争先创优、奋发向上、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具体工作依照各项奖学金评审管理相关制度开展。(二)助学金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由中央财政拨款出资设立,面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含预科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助学金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捐赠方自愿向我校捐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专项助学金。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三)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无息借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财政给予贴息,由国家指定的经办银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的信誉贷款,又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校内无息借款是由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小额短期无息借款,是校内非金融性借款方式。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四)勤工助学学校建立勤工助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一定报酬。原则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应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五)学费减免学费减免是学校针对孤残、少数民族、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参军立功复员后复学等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实施全额或部分减免学费的资助措施。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六)困难补助由国家或学校提供的困难补助包括专项困难补助和临时困难补助两部分。专项困难补助是由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专项资助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临时困难补助是由学校提供的,针对学生突然出现的、影响正常学习的临时性困难酌情给予的资助。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七)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与贷款代偿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由国家实行补偿。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含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补偿的学费优先用于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学校负责学生申请受理、材料初审、具体发放等工作,依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批复名单进行发放,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出资。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八)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等学校学生实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复学或新生入学后学费减免金额,按高等学校实际收取学费金额执行。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第八条 学校拨付专项经费,按月对全体在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含预科生)发放伙食补贴。具体工作依照相关制度开展。第九条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实行“绿色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给予办理缓交学费、赠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发放交通补贴等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入学手续,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原因而失学。第四章 附则第十条 学生提交各项申请所填写的情况必须属实,若有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受助资格、追回相应资助款,并根据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分。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学校可以取消其受资助资格:(一)受助学生生活不节俭,平时有抽烟、酗酒或不适当消费行为的;(二)受助学生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受到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的;(三)受助学生拒绝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或在勤工助学中表现不佳的。第十二条 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当经济状况出现好转、超过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时,应主动向学校提出停止相关资助。如隐瞒实情,一经查实将按第十条处理。第十三条 学生休学或保留学籍期间,停止享受各种资助。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关于印发〈北京化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的通知》(北化大校学发〔2017〕11号)同时废止。
 

学校食堂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雅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后勤保障。学校有10余个食堂,汇集了南北各地的菜品。食堂餐饮中心坚持以营养、美味可口、菜品丰富为原则,呈现多层次、多风味的格局,不断为满足广大师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而努力。
 

学校宿舍

北京化工大学校园面积在京排名考前,学生公寓配备标准化家具及智能化用电管理系统,每间宿舍都安装了空调和网络,每层都有提供24小时开水的电器设备及全自动洗衣机。宿舍4人一间、上床下桌、有阳台,每层楼有公共卫浴(单间)。公寓实行全天候的门卫值班及会客登记制度,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文明整洁、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
 

联系方式